热搜: 彩神客户端
西咸新区作为陕西秦创原总窗口,产业呈现高质量发展态势。 (资料图片)
流水线上机械臂不断挥舞,车间内金属接触声反复回响,车间外停放着一排排非公路宽体自卸车……在位于陕西西咸新区的陕西同力重工新能源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平均每12分钟就有一台产品下线,发往世界各地的矿山、工地。
作为非公路自卸车行业的“领跑者”,同力重工的产品广泛应用于大型露天煤矿、水电工程、有色金属矿山等,近年来产品销量持续攀升。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如何持续巩固传统优势、塑造新优势,成为一道迫切需要解答的命题。该公司瞄准的是绿色能源甲醇。
“在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背景下,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对运输工具是否环保有了新要求,绿色能源车辆是同等条件下的优先采购项。公司认真研究后认为,甲醇是很好的发力方向。”同力重工董事会秘书杨鹏说,在市场驱动和“绿色技术”的推动下,行业首批甲醇混动非公路宽体自卸车于今年下线。相比传统产品,具有维保耗材少、维保费用低等优势,可节约运营成本约40%,迅速获得了市场的青睐。
自陕西启动建设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以来,西咸新区抢抓建设总窗口的机遇,秦创原生态日趋成熟,秦创原现象、秦创原模式日益显现。西咸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陈辉说,同力重工等企业已成功登陆资本市场,秦创原总窗口建设加速“由势转能”,加快建设立体联动孵化器、成果转化加速器和两链融合促进器,还将在“四链”融合、科技成果转化、科创企业孵育、硬核产业促进等方面重点突破。
在西咸新区泾河新城,一家名为质子汽车科技有限公司的新能源整车公司门口,一排氢能卡车产品吸引着客商的目光。质子汽车现有高端人才300余人,是陕汽集团围绕商用汽车“智能化、电动化、网联化、轻量化”开展科研创新、成果转化、科技孵化成立的新能源智能整车公司。
人们可能会问:氢能卡车背着重量不轻的储氢罐,是否会增加不少运输成本呢?绿色能源的推广倒逼新材料产业的升级,破题选择是具有密度小、强度高、减震性好、抗电磁辐射等诸多优点的金属“镁”。
西安交通大学材料学院与陕汽德创未来公司瞄准陕西镁产业发展优势,通过梳理并吸纳镁产业全链条相关优势资源组建了完整的镁合金轻量化挂车创新联合体。今年4月,全国首辆镁合金挂车在西咸新区交付,相比原钢制方案综合减重近1吨,并配装氢燃料电池新牵引动力。
“陕西是能源大省,有不少卡车把煤从陕西榆林等地拉到天津港等沿海码头。卡车自重降低1吨,就相当于车辆每趟可以多拉1吨煤,这样算下来经济效益相当可观,减碳作用也很明显。”西安交大陕西省镁基新材料工程研究中心教授单智伟说。
新技术带来好回报。该企业的车用超材料零部件产业化项目获2022年中国创新创业大赛陕西赛区一等奖,面向零碳物流运输的镁合金轻量化挂车开发项目入选陕西省“科学家+工程师”队伍。
全球产能最高光伏项目开工建设、陕西首条氢燃料电池全自动生产线今年5月开工建设、中深层无干扰地热供热技术走向全国……作为全国首个以创新城市发展方式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西咸新区在绿色能源和科技创新作用下,产业集群发展稳步迈向高端,科技创新实力倍增。
近年来,西咸新区紧扣太阳能光伏、氢能等“3+7+N”的主导产业,持续加强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和产业培育。截至2022年底,西咸新区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分别是2020年底的5.9倍、3.5倍,正在成为陕西乃至西部地区重要的科技创新高地和高质量发展引擎。
据介绍,西咸新区作为陕西省和西安市氢能产业发展的重要承载区,充分依托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在科技创新和区域协同方面的优势,把氢能产业作为抢占发展制高点的重要抓手,形成了“一个核心、两区引领、多点协同”的发展格局。截至目前,西咸新区已招引落地氢能产业链企业40余家,联动重点高校围绕关键技术方向推进了一批科技成果产业化。
8月15日,秦创原院士科技成果产业化暨陕西省首台套氢燃料电池堆产品发布会在西咸新区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教授陶文铨介绍了电堆产品的各项性能指标、产品优势及应用场景,并表示将依托秦创原总窗口和国家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加大基础研究投入,积极引导基础研究向产业化落地,全力以赴打造氢燃料电池原创技术策源地。
“我们紧盯‘双碳’目标,紧抓秦创原机遇,聚焦实体经济,从政策、人才、金融、平台等方面综合发力,推动产业链加速迈向高端,实现高质量发展。”西咸新区党工委书记杨仁华说,西咸新区制定出台了《促进氢能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关于打造秦创原人才聚集高地进一步支持人才创新创业的若干措施》等文件,将着力打造沣东先进制造产业园、双碳光伏产业园等十大秦创原特色产业园区,这些“热带雨林”式的发展环境会为绿色能源提供更多更好的产业空间。
中新网南宁8月26日电(记者 黄艳梅)她因羊水栓塞出现大出血,30余名医护抢救27个小时,持续近90分钟的心肺复苏,血站6次紧急供血,抢救和治疗用血约合6.75万毫升,相当于17个健康成年人全身血液的总和,为近5年来广西南宁市用血量最大的病例……这一串串数字,记录着南宁一名高龄产妇经历的惊心动魄的生产过程。
近日,经医护人员全力救治,这名产妇已转危为安,目前已转入普通病房持续接受治疗,其新生的宝宝也顺利出院。
8月5日,41岁的王女士(化姓)来到广西壮族自治区妇幼保健院待产二胎宝宝。然而,6日约16时20分,临产的王女士在转送产房的过程中,突然发生抽搐,并迅速出现意识障碍,疑似发生羊水栓塞。
广西壮族自治区妇幼保健院多学科联合救治产妇,与“死神”争分夺秒。广西壮族自治区妇幼保健院供图
“当时情况非常紧急,我们的产科团队凭丰富的经验,马上判断出她可能是出现羊水栓塞,于是紧急启动危急重症孕产妇救治预案,立即对她实施紧急剖宫产手术,及时将胎儿娩出,胎儿娩出后为避免子宫的进一步出血,在心肺复苏的同时快速地切除了子宫。”广西壮族自治区妇幼保健院产科主任孔琳回忆道,“整个过程非常急骤,产妇的生命体征也出现了一个急剧的变化,她先是出现了呼吸衰竭和心脏骤停的情况,很快又继发大量的失血,随时可能危及生命。”
据孔琳介绍,羊水栓塞是指羊水突然进入母体血液循环系统,从而引起过敏性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肾功能衰竭或猝死的严重的分娩期并发症。“羊水栓塞其实发病率不高,但是它的死亡率约为19%—86%。而且羊水栓塞发病急,也没有比较好的预测手段,所以一旦发病就会非常凶险,孕妈妈可能在数分钟内会失去生命。”
胎儿娩出后,王女士的情况急转直下,一度出现心跳骤停,生命危在旦夕。广西壮族自治区妇幼保健院迅速启动多学科协作诊疗机制,快速集结院内多学科专家团队,开展紧急救治。
“产妇来到手术室时已经完全丧失了意识,全身发绀,我们团队紧急对她进行了气管插管,同时开通中心静脉通路。”广西壮族自治区妇幼保健院手术麻醉科主任冯继峰回忆起当时的场景,仍是心有余悸。她表示,为了抢救产妇,整个团队都在跟“死神”抢时间。“当时有5位医生轮番上阵,无间断接力心肺复苏,为产妇进行持续有效、高质量的近90分钟的胸外心脏按压。”
在抢救过程中,产妇王女士继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她的腹腔内弥漫性出血、肺出血、皮下组织广泛渗血等全身出血的情况。”冯继峰说,输血是羊水栓塞患者救治的重要手段,在救治王女士的过程中,该院为产妇向南宁中心血站紧急申请6次用血,红细胞悬液、血浆、纤维蛋白原、冷沉淀等源源不断送往手术室。“医护人员不断地为她进行输血治疗,并寻找出血位置进行及时止血。血站的及时供血为我们的抢救提供了重要支持。”
心肺复苏、容量复苏、CRT治疗……在多学科专家团队的不懈努力下,7日10时,王女士的凝血功能等指标开始慢慢好转,这让众人看到了生命的希望。在其他医院急诊团队的协助下,该院手术团队积极为产妇手术止血。7日19时左右,经过广西壮族自治区妇幼保健院医护人员近27小时的奋力抢救,终于把产妇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这次能成功抢救这名产妇,得益于产科专家的早期识别、及时诊治,还有多学科联合诊治的机制以及全体抢救人员执着的信念和强大的团队。”冯继峰介绍,为了抢救这名产妇,该院的产科、手术麻醉科、外科、重症医学科等多学科30余名医护人员全力以赴协助抢救,大家各司其职、配合默契,为产妇维持生命体征接受后续救治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术后,王女士生命体征趋于平稳,器官功能恢复良好,已能正常交流,并在协助下可下床活动。(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