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彩神客户端下载
北京时间26日凌晨,2023年世界盲人运动会暨盲足世锦赛(世界杯)决赛在英国伯明翰举行。面对实力强劲的阿根廷,中国队经过鏖战,在点球大战中以1:2惜败对手,摘得亚军。
中国残疾人体育运动管理中心供图
据中国残疾人联合会消息,即使未能夺冠,晋级决赛的中国盲人男足依旧创造了队伍在该项赛事中的最好成绩。
IBSA盲人足球世界杯网站截图
对于中国盲人足球队在本届大赛中的表现,有球迷这样评价:“中国人刻在骨子里的坚韧。”
本次,中国盲人足球队在小组赛中与阿根廷、德国、英格兰同分在B组。首战阿根廷,两队0:0握手言和。面对德国队和英格兰队,中国队分别以2:0和1:0取胜,张家彬在三场比赛中攻入两球。
IBSA盲人足球世界杯网站截图
凭借着两胜一平积7分的成绩,中国队排名小组第一出线。
晋级淘汰赛后,中国队越战越勇。四分之一决赛,他们1:0战胜日本队,半决赛对手为卫冕冠军巴西队。
在盲人足球世界杯历史上,巴西队曾五次摘下桂冠,堪称霸主。这场比赛,双方在常规时间内打成0:0平。点球大战中,中国球员两次攻破对手球门,随着巴西队罚失点球,中国队挺进决赛。
图片来源:中国残疾人体育运动管理中心
对于决赛对手阿根廷,中国队并不陌生。东京残奥会上,他们曾0:2不敌阿根廷,被挡在决赛之外。而本次小组赛中,双方也有交手。此番再战,两支球队在场面上互有攻守,常规时间均未能取得进球。
点球大战中,阿根廷队更胜一筹,最终以2:1取胜。
虽然遗憾未能夺冠,但中国队本届比赛常规时间内“0丢球”的表现,依旧令人称道。中国队12号许华楚也获评本次赛事最佳守门员。
在中国盲人足球队此番晋级决赛后,体育解说员韩乔生感慨队伍战胜巴西队实属不易,“为这些顽强拼搏的小伙们点赞!”
本届比赛在英国伯明翰进行,有不少中国留学生来到球场为中国队助威。球员朱瑞铭在社交媒体向大家道谢:“虽然我们有视力障碍,但仍能感受到你们的热情。”
朱瑞铭表示,中国盲足值得大家信赖,其实这也是很多人的心声。长久以来,队伍拥有出色的竞争力。
资料显示,自2006年建队以来,中国盲人足球队已揽获多项荣誉:北京残奥会亚军、2010年广州残亚会冠军、2018年盲足世界杯季军、2019年盲足亚洲杯冠军……
去年11月,中国队夺得亚大盲人足球锦标赛冠军,赢得该项赛事唯一一张巴黎残奥会入场券。
在黑暗中,人会失去方向感。对于盲人足球运动员而言,他们踏上绿茵场前,首先需要克服内心恐惧。为了能在黑暗中带球前进并完成射门,队员们经过成千上万次练习才能将动作形成肌肉记忆。
本次比赛发挥出色的张家彬曾这样描述过,“眼前是一片黑,但必须要跑起来。刚开始会很害怕,基本无法全力奔跑。”
此前备战东京残奥会时,中国盲人足球队曾于广东清远集训400余天。在一次次失去平衡跌倒、爬起后,队伍日渐成熟。
图片来源:中国残疾人体育运动管理中心
一位曾经现场观看过盲人足球队训练的球迷向队伍致以敬意,“试着戴上眼罩体验过,别说掌控足球,就是跑起来身体平衡都保持不好。”
此番再次创造历史,中国盲人足球队有望被更多人看到。他们勇敢、坚韧,追逐梦想的身影似一束光,照亮彼此的前行路。
中新社上海8月26日电 题:从拥抱树木中获取“能量” 沪上年轻人迷上解压新招
在电影《阿凡达》中,潘多拉星球上有一棵参天古树,被土著居民纳美人称为“灵魂之树”,纳美人将隐藏在发辫中的神经束接触该树枝条,以实现心灵交流。而在现实生活中,近期一批中国年轻人也以“抱树”的方式进行精神疗愈,并声称从中得到回应。
“95后”周先生近期开始尝试通过“抱树”缓解压力。谢梦圆 摄
与西方语境中的“tree hugger”(暗指极端环境保护者)不同,当前中国流行的“抱树”指的是通过拥抱大树,从中汲取能量,进而改善情绪、减轻精神压力的行为。
“这是‘晨功’的一部分。”上海某服装品牌创始人张娜多年来一直坚持拥抱大树。“抱完会觉得精气神儿饱足,神清目明,内心轻盈喜悦,迈开脚就能感知到被大地温柔托住的力量,步伐坚实。”
无论是人民公园,还是复兴公园,乃至市区的梧桐树街道,近来都成了上海“抱树”爱好者的“必争之地”。不仅如此,一批年轻人还建立了兴趣小组,定期“打卡”上海各区域的公园。某社交平台上,“抱树”的话题获得了近600万浏览量。随着网络传播,“抱树”成功吸引了一批年轻人的关注,甚至演变出“抱树疗法”。
其实,所谓的“抱树疗法”即通过与自然亲密接触,带来精神放松和舒缓。此概念虽然看似新奇,但其核心理念并不新鲜。早在1973年,心理学家艾瑞克·弗洛姆(Erich Fromm)就首次提出了“亲生物性”(Biophilia)的概念。
此后1984年,被誉为“社会生物学之父”的爱德华·威尔逊(Edward Wilson)撰写了《亲自然学》,讨论了人类健康与接触自然之间的关系。同年,罗杰·乌尔里希(Roger Ulrich)将自己十年来的观测结果发表在《科学》杂志上,提出现象:能直接看到窗外风景的病人,总是恢复得更快。至此,“亲自然”理论大受欢迎。
“看见即疗愈。”新加坡植物学家马丁·萧(Martin Siaw)在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表示,很多社会实验表明人们只要看到植物,就能获得精神上的疗愈。“即使是看这类照片也能达到效果,问题是看什么?看多久?这也是现在科学家想要回答的问题。”
除了视觉带来的心理反应,树木本身是否会释放“树气”抚慰人类神经?马丁·萧对此表示肯定,同时坦言,目前科学家并未完全掌握其中的奥妙,“植物和植物之间是通过化学气体彼此‘说话’的。不同树种在不同海拔、生长环境下释放出的化学成分不同,但我们现在并不知道哪种气体是最有益于人类健康的”。
即便如此,记者仍然发现网友们总结出了关于“抱树”的禁忌以及礼仪,一条名为“怎么抱树才不会被树讨厌”的分享更是获得了7万个点赞。该帖分享者明确提出哪些树不可以抱,并声称,树木各有性格,如果与之接触后产生了不好的反应,应该礼貌告别,再去寻找别的树。
对此,马丁·萧回应道,有其合理性。“植物究竟怎么改善了你的健康?科学界还没有定论,可这并不说明人们选择拥抱不同树种的行为是错的,因为每个人的身体都有独特性,对外界刺激会产生不同反应,理应自行选择。”
至于“抱树”前的抚摸、沟通、征询同意等仪式是否必要,马丁·萧再次予以肯定,“我觉得非常科学,因为这是一种对生命的敬畏,也是一种仪式感,做这些动作其实是清楚地告诉自己,接下来要进入新的世界了,可以静下心开始对身心进行修复,这是有科学依据的。”
然而,作为一名植物研究者,马丁·萧也表现出对“抱树”潮流的担忧:一棵树就是一个直立的生态空间,虽然看不到,但树干上有很多微生物,去抱它会破坏这些珍贵的生态环境。
因此,他建议,亲近自然也需要保持必要的距离。“如果非要抱,就选择比较普通的树种,那种身上没有附生动植物的,比如樟树。”(完)